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,我常常会对照父母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,去尝试着不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,去寻找我和孩子最佳的相处模式,去用心陪伴她的成长。于是,我想将这一切记录下来,我拿起手中的笔,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收录到我的文中,将潜藏在文字里的美,写给她看。
写作让我更加心静如水。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因为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让我的内心趋于平静,让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,学会思考,学会探寻。让孩子从我的身上看到,一个人对于工作、生活、人生应有的态度。从此,一个天天和数字打交道的我,不知不觉中闯进了文学的世界。我经常阅读《黄石日报》副刊作品,我尝试创作散文、诗歌、游记不同风格的文体,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创作的风格,将其固守下来,希望用我的“守”去感染孩子,希望若干年之后,她在追忆我的时光里,了解她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。
就在2018年的初夏,机缘巧合,我结识了一位《黄石日报》通讯员,他问我有没有想过给《黄石日报》的副刊投稿。我知道,《黄石日报》作为市委机关报,对于文字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,自己真的可以吗?内心深处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。他说:“你不妨试一试,不试你怎么会知道你的文字行不行呢?”就这样,我终于鼓起勇气拿出第一篇散文《烟雨凤凰情》,大约6000字,我压缩到2000字,投给了《黄石日报》。2018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我接到了报社陈轶群主任的来电:“小周,周一你看下《黄石日报》副刊‘挹江亭’版。”那一刻我明白了,作品有望登报。此刻,自己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,当即和女儿分享了这个好消息。4年过去了,2018年5月31日那一期的《黄石日报》,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着。
自此以后,我的作品不断见诸报端,慢慢地让读与写成为我生活的常态,养成了手不释书、笔耕不辍的习惯。买书、读书、创作,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,不断为自己充电,学习写作理论、学习写作技巧,向黄石日报社的各位老师虚心请教,游走于读与写的文字时光里,自得其乐。女儿经常开玩笑调侃我,你是天天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而无法自拔,无可救药了。我只是会心一笑,也许是我真的痴迷于此。
当你独处静室的时光里,读别人的文,写自己的文,反复揣摩,反复修改,用心安放好每一个文字,用笔去唤醒自己的直觉,去捕捉那一瞬间的灵感,写出细腻干净的文字,无需太多顾虑,读罢意味悠长。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,也是写作的快乐。就如同杨绛先生所说,于无声处见悲喜,于浮华处见真淳。一篇小作,娓娓道来,让自己笔下的文字,缓缓流淌于心间,释放遐思和幻想。
多年来,在《黄石日报》的陪伴下,我把所思、所想、所感,付诸笔端,以文学作品示人,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情感、胸怀、抱负和志向,细腻的、粗犷的、狂野的、浪漫的,都能找到我灵魂的归属。人生插上文学的翅膀,就没有文字到不了的地方,字字珠玑,字字动情,用最诗意的文字拥抱我们的生活,拥抱我们身边的这座滨水之城。最美的风景就在远方,而最美的文字就在你我的身旁,任凭寒来暑往,在文字的世界里,求得内心的那一份从容和安宁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《黄石日报》成为我追梦的平台,在我跋涉写作的征途上,她始终如影随形。